冬天补肾健脾胃6大食物抗老增免疫力
食用乌鸡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对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等有明显功效。女人冬季必吃的一种食材,它被称为“妇科圣药”哦!
乌骨鸡的营养价值
乌鸡享有“药鸡”的美誉,为民间熟知的滋补强壮之品,也被视为“妇科的圣药”。
乌鸡内含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其中烟酸、维生素E、磷、铁、钾、钠的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肉,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却很低。乌鸡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鸡。乌鸡肉中含氨基酸高于普通鸡,而且含铁元素也比普通鸡高很多,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
中医认为:乌鸡入肝,肾经。有滋阴补肾、补血养肝、健脾止泻,美容养颜的功效。乌鸡的药用和食疗作用,更是普通鸡所不能相比的。因此,被人们称作“名贵食疗珍禽”,是补虚劳,养身体的上佳品。
1:枸杞红枣乌鸡汤
原料:枸杞40克,红枣20枚,生姜2片,乌鸡1只。
做法:1、将乌鸡洗净,去毛、去内脏,放入沸水中滚5分钟,捞起,用水洗净,沥干水。枸杞用温水浸透,用水洗净,沥干水。2、红枣和生姜用水洗净。红枣去核;刮去姜皮,切2片。3、瓦煲内加入清水,先用猛火对水开,然后放入以上原料,等水再开,改用中火煲3小时。
功效:补血养颜,益精明目。适合身体虚弱或者皮肤干燥者食用。
2:山药乌鸡汤
原料:乌鸡、山药、火腿、珍珠香菇、枸杞、红枣、八角、葱、姜。
做法:1、将乌鸡的爪尖、鸡尾剪掉,冲净表面和内膛后,放在冷水锅中大火煮开,捞出。2、另备一砂锅加水至砂锅的一半量,煮至水热,将焯过的乌鸡、火腿、泡发过的珍珠香菇、枸杞、红枣、八角、葱、姜一起放入,大火煮开后改微火炖约一个半小时。3、再将洗净去皮的山药切成大块,放进锅中再炖半个小时至酥烂,加适量盐调味儿即可。
功效:山药乌鸡汤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养血作用,特别适合手脚发凉症患者。
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补肾的季节,在代谢变差、阳气不足的冬季,补足肾气可提升免疫力,较不易疲累及感冒,而乌鸡、核桃、地瓜、鸭肉、山药和桑椹干等食材,具有补肾气功效,搭配姜、蜂蜜、牛奶及枸杞等药材,做成甜汤或药膳料理,能促进血液循环、调理肠胃。
中医所说的肾不单是指器官,还包括免疫、生殖及自律神经等系统,若调理得宜,五脏六腑维持健全机能,身体更能应付冬天气候变化,较不易生病。另外,冬天应少熬夜、多休息,将精气固守在体内,避免过度消耗能量,再以补肾气饮食养好精力,到来年春天也较不易因季节转换,引发流行性感冒、过敏等疾病。
核桃强肾补脑
功能:核桃具滋补作用,除了补肾气,也能预防脑部老化、增进记忆力。
这样吃:成人每天吃5~10颗核桃仁、小孩3颗;或取核桃仁粉5茶匙加黑芝麻粉2茶匙,以c.c的热水冲泡后,加少许蜂蜜调味,建议早上喝,每天1杯。
地瓜抗老护心:
功能:地瓜含黏蛋白,可保护心血管避免动脉硬化,并能抗老、防便秘。
这样吃:每天吃1条、约手掌大小,但肠胃虚弱者宜减半摄取,以免出现胀气等不适。另可煮地瓜姜汤来补血,将1条地瓜去皮切块,加4片姜片及c.c水,煮至地瓜变软,加少许黑糖即可吃。
鸭肉滋阴退热
功能:鸭肉偏凉性,可滋润五脏之阴,具补虚、清热生津、健脾等功效,也能改善口干舌燥、便秘等问题。
这样吃:肠胃虚寒或慢性胃病者不宜单吃鸭肉,建议搭枸杞等温热性药材。取鸭腿1支和桂枝10克、枸杞20克及去籽红枣10颗,加水至盖过鸭腿高度,再以电锅蒸煮后即可吃,每周吃1次。
山药顾胃降脂
功能:山药能健脾肾、强筋骨及补中益气,所含黏蛋白、维生素B群等,具维持血管弹性、降血脂及保护肝、肾细胞等功效。
这样吃:将1/4条山药去皮、切片并放入果汁机,再加c.c牛奶及少许蜂蜜后打碎制成山药牛奶,每天喝1杯,并可在饭前饮用,山药的黏液和牛奶能保护胃壁及肠胃道,蜂蜜则有润肠功能,有助排便。
桑椹干补血安神
功能:属莓果类的桑椹,可滋肝益肾、补血及安定心神,很适合有贫血、失眠问题的人吃,对控制高血压也有帮助。
这样吃:桑椹干50克置于锅中、加c.c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熄火,加麦芽糖3匙与桑椹汁调和出酸甜味,放凉后便可饮用,麦芽糖中的酵素可促进肠胃代谢,改善消化不良。
白萝卜冬天吃正好
冬天适度凉补能让阳气升发,偏凉性的白萝卜,含维生素C及纤维质等成分,能顾脾胃、化痰及预防感冒,加入药膳中或煮成汤都很适合。
冬季正确进补记牢中医专家的3口诀
冬季进补中医着重: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
俗语“冬季进补,上山打虎”,但是也不能“盲补”。如何进补?中医专家给了几句进补口诀:
少吃咸,多吃苦,平平安安来进补!
从立冬开始,寒冷的天气正式登上季节的舞台。中医认为此时可以进补,不过饮食应“少咸、多苦”。按照中医理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
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就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事实上,现在大家都很注意饮食上的‘少咸’,过咸无益,不过,在这个季节吃点苦味的食物倒也不错。苦瓜、芹菜、莴笋、生菜等蔬菜,除了按照中医的理论,可以养心外,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说起“养心”,除了饮食上多吃苦,建议大家从情志养生上来调节养心,因为养心贵在养性。
中医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神补呢?虽说我们现在不能像古人那样“早睡晚起”,不过也可以在这个季节里借助读书、瑜伽来养性。
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
冬季进“补”,也要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中医养生原则,应该是: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
也就是说,少年阳气正盛,其实可以不补,或者小补;而中年人就要根据最近的身体状况作出相应的调理了,比如最近很劳累,身体损耗太大,就要补一补;现在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更应多重视保护。比如立冬时节,气温变化大,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更应注意保暖,规律用药,减少出汗等体力活动;患有颈椎病、腰椎病的患者,应注意局部的保暖,多做一些柔和的锻练,这些都体现了“老年重保”的理念。
进补还要找中医师进行辩证,不能清补、温补、大补、小补,不分轻重缓急一起上,那样不但达不到进补的目的,甚至还会因小失大,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事实上,在临床上,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以清为补、有些人以通为补、有些人以化痰除湿为补等,不是只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才算是补,还是要根据具体年龄来看。
南方清补,北方温补,高原润补
进补还要注重区域之分。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虽说都是立冬时节了,在北方的人已经看到了飞雪,穿起了厚棉袄,而在南方的人还穿着单层夹衣。中医里的立冬进补也有个地域原则:南方清补、北方温补、高原润补。
具体来说就是,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然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暖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比如鸡、鸭、鱼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如台湾立冬街头的“姜母鸭”,就是不错的选择。而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木耳、冰糖为宜,比如做一道冰糖炖雪梨就是不错的膳食。
“南方清补,北方温补,高原润补”,这句口诀说的是大环境的一个原则,另外还要注意我们生活的小环境。比如现在北方普遍都通了暖气,很多人长期待在有暖气的室内,所面对的环境不一定就是寒,也有可能是热;而南方一些家庭,冬季也会开空调取暖,所以环境里还夹杂了些燥,这样进补的同时还得润燥。所以在遵循地域环境进补时,医院找中医师辩证一下,以便更好地进补。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治疗白癜风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