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养生的道医将会是未来医学的方向和你
有学者认为:“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道教与传统医学形成了一个互融互摄、相互促进的双向作用机制。”“道医相融”贯穿于中国传统道教的药食养生理念之中。
道教与中医渊源相通。中华文化从源而论,与道家关系最钜,而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通过修炼得以长生不老。这一主张又与中国传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道教的药食养生很明显汲取了中医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方面,中医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见解,基本上都为道教所承袭、发挥,作为炼养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渗透于导引、存思、服气及以后更趋成熟的内丹学中。
天人合一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哲学基础。道教的药食养生理论是建立在将天与人相比附的基础之上的。在道教看来,天地生人,人禀得天地之灵气,故最为天下贵。既然人是天地之精华,那么利用天地间的最精华的矿物质、植物乃至动物自然可以达到滋润生命的目的。由此,道教形成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养生观念。与此同时,道教将天地理解为大宇宙,而人的身体则为小宇宙,主张顺天之则,根据四个季节的递嬗变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药物或者食物。这些观念无疑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朴素思维的产物。
阴阳五行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核心理念。阴阳五行说不仅为传统医学所接纳,也为道教所汲取。道教不仅认为人体的疾病是阴阳不谐的结果,而且不同的药物或具阴性,或具阳性,运用之于人体,或者滋阴,或者壮阳。五行不仅被对应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如五果、五谷、五畜、五菜;并且与人体之器官乃至主观感受相匹配,如五脏、五味。在此基础上,五行学说与阴阳理论相结合被一起用来解释药食养生的道理。《黄帝内经》认为五味按照阴、阳的不同属性被划分为两类: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药食的使用如果能够保证阴阳平衡、五味调和,那么就能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中和之道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方法原则。中和之道不唯儒家所独有,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和之道,在道教养生思想中根据人体、药食的属性,因时、因地合理地进行膳食。进食的原则是——无饥无饱,无多无少,无过无不及。《抱扑子内篇·极言》中提出的“十二伤”之一,就是“食伤”:“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此外,道教的药食养生之所以规定种种饮食禁忌,其目的就在于控制和调节食物摄入的量、时间、次数,确保生理系统、营养系统的平衡,达到身体保健的目的。
内外兼修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基本原理。在唐代,孙思邈亲自采药制药,搜罗民间验方秘方的同时,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范围,丰富了道教医学内外兼修的内容。他提出饭前配合导引活动可以促进食欲。同样,饭后导引、按摩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令体中畅快。在药食使用过程中,道教医学反对过分依赖药物,而是借助自身的宗教优势强化人的自主意识,促进药效的更好发挥。《太平经》中就有“以乐却灾法”、“神祝文诀”、“斋戒思神救死诀”等配合药食使用的方法与口诀。道教医学通过内外兼修,打破单纯的药食治疗的限制,结合各种主客观因素加以考虑,从而彰显了道教医药养生的特色。
标本兼治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归属旨趣。《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原则,将疾病预防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药食养生的角度而言,“食先药后”基本上为传统中医与道教所肯定,尤其是道教在服食成仙观念的支配之下发展出服饵之术,即:“选用矿物、植物,也有少量动物类药和食物,经过一定的加工、配伍、炮制成丹药或方剂,以内服为主要摄入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轻身益气、延年度世乃至‘长生不死’的目的。”孙思邈亦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单辟“食治”篇,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原则,从预防保健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历来的药膳方,包括直接取材于道教的养生方。
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道教药食养生虽以医学实践的形式存在,其目标却在于引导众生发心相道。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引导每个人能够遵循大道生活,提高生态关怀,遵循大化流行,以一种宏观的宇宙意识参悟人生。
道教药食养生对于中华养生文化的贡献与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道教药食养生形成了区别其他中华养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诸如食饵派与丹鼎派等富有特色的养生派系,而且发展出诸如黄白炼丹术、辟谷养生术以及结合符咒服药食等一系列养生技术。另一方面,道教在药食养生方面的探索大大拓展与扩充了中医本草和方剂学,其隐藏的生态健康的医学模式,这对于当代医学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道医学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身心医学体系,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特色的瑰宝。
年,长寿工程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感召,在集团主席赵春山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并邀请了白氏道医第五代法定代表性传承人加以指导,实现了中道医在调养身心、延年益寿上的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白氏道医师从道教祖庭白云观,在道家养生、传统中医等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六代传承,传承下各种食养方法、医疗药方、按摩手法、养生功法等,为我国新历史时期健康行业的转型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辉煌道路,为国民身心健康强铸起一道强身健体、“治未病”的生命防线!
本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后台删除。
长按识别
中慈集团
普惠发展幸福共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的科学治疗临沂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