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冠状动脉综合症 > 疾病病因

医院放射科介绍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24/6188266.html

医院放射科成立于年,创始人为我国著名放射学家、医学教育家邹仲教授。学科在国内最早建立影像博士点。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工程”影像医学重点学科;年被复旦大学评为重中之重学科;年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年被评为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华放射学会主委单位;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影像专委会主委单位;《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辑部所在地。医院放射科在、年度中国最佳临床专科声誉度排名第一,年度排名第二、年度名列第三。放射科党支部连续6年获得医院“优秀党支部”,团支部获得复旦大学“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创办初期,科室积极从国外引进透视X线机、摄片机、X线深度治疗机等设备,开展X线诊断与治疗工作。年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头颅CT,率先开展头颅CT检查。年又引进了全身CT,将CT广泛应用于胸、腹部检查。年引进MRI,是国内最早引进MRI设备的单位之一。年在国内率先引进了数字摄影X线机;年购置第一台DSA设备,同时开设介入病房,开展脑血管及全身其他部位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年在国内首家引进了电子束成像系统(EBIS),主要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年引进1.5T高场强MRI,在国内率先开展神经影像的功能MRI研究。年成功安装亚洲首台16排螺旋CT,在心脏、血管、低剂量CT胸部体检、空腔脏器三维重建、脏器灌注成像方面积极探索,获得宝贵的临床经验。年又在国内率先引进3.0T超高场强MRI设备,并深入开展脑功能(fMRI)研究。年引进全球最先进的层螺旋CT-BrillianceiCT(极速CT)和新型3.0T磁共振,并积极开展分子影像学研究。年科室购买3.0T术中磁共振,实现了术中高场强MRI导航。年引进了国际领先的GEDiscovery磁共振。目前科室共有高场强磁共振6台,多排螺旋CT6台,DSA5台,DR8台,胃肠机2台,数字式钼靶机1台。年科室建立了大型的PACS系统,并实现集中打印胶片,实现了放射科内无胶片化工作,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医疗的增长,优化了诊断流程,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医院放射科目前已建成一体三翼的结构:以总院放射科为主体,以东院(华山浦东分院)、北院(华山北院)、乳腺病放射科(医院)为三翼,每个分部都各具特色,且均拥有先进设备及学术骨干,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及学科的全方位发展。

科室业务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年检查及治疗人数达44万人次。同时更注重医疗质量的提高,实施多项措施来保证医疗质量,严格按照JCI要求,规范各项操作,使其更加合理。

科室第一任主任邹仲教授曾任第一届上海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第二任主任陈又新教授曾任第二届上海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于年调北京任解放军医院放射科主任及副院长。第三任主任刘德华教授,于年去美国任Temple医院神经放射科主任。第四任主任陈星荣教授,博导、终身教授。原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三届上海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第五任主任沈天真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上海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科室主任冯晓源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原副校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放射学战略研究学会候任主席,美国伦琴放射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放射学会执行委员,卫生部大型医学影像装备专家组成员,第七届上海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上海放射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曾任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影像系主任。现任科室副主任耿道颖教授为博士后、博导。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专委会委员,第八、九届上海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女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影像与核医学科医师分会首届会长,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及五洲女子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奖者。现任科室副主任姚振威教授为博导,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神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上海分会委员兼秘书、神经学组副组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学组组长,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者。

在长期的医疗和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神经影像诊断与神经介入为主体,肝脏、胰腺、胃肠、骨关节、乳腺等的影像诊断,MR导引超声聚焦刀治疗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在脑血管病、脑肿瘤和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科室积极引进新仪器和新技术,深入脑肿瘤分子影像学研究。同时广泛开展DSA全身各系统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并设立介入病房。其中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包括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脊髓动静脉瘘和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Cobb`s综合症的血管内治疗,动静脉联合入路及压颈综合方法根治难治性海绵窦动静脉瘘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年成功开展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和骨转移瘤镇痛。目前已建成从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放射科。科室还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麻省总院,MayoClinic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交流。并与中科院建立合作关系。

一、发表论文:以医院放射科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累计超过篇;近5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40余篇论文入选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北美放射年会和欧洲放射年会等并做交流发言。

二、成果及获奖情况:出版专著22本,其中2本被评为卫生部优秀图书三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科研成果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2项。“脑重大疾病的CT、MR诊断体系的建立及创新性临床应用”及“影像学对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与创新应用”两个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影像学新技术的脑血管病早期诊疗、预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创新性临床应用”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脑重大疾病的CT、MR诊断体系的建立及创新性临床应用”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华山-型硫酸钡”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星形胶质细胞瘤MRI定位定性体系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脑磁共振新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联合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脑早期损伤和功能重组”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5篇;上海市三枪杯创造发明奖3项。

三、主要基金项目: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4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其中优先发展项目1项,种子计划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百人计划1项;工程重中之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综合诊治”1项;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1项;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1人;上海卫生系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1项。同时积极参与“十一五”、“十二五”神经系统影像学攻关项目、重大项目、项目课题研究。

科室承担复旦大学研究生、5年制、7年制、8年制及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的课堂及临床教学工作,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年创立了影像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加强住院医生培养,目前已经培养15名合格的住院医生,尚有15名住院医生在基地培养;年被上海市卫计委列为首批影像医学专科医生培养基地,未来将担负影像医学专科医生的培养。科室每年负责30名全国各地进修医生的教育。科室为全国培养了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影像医学人才,建科以来培养并调往国内、医院任正、副主任者近名。

科室迄今已出站博士后4人,毕业博士生近名,硕士生50余名,现在读博士生10名,硕士生12名。

全科现有员工人。其中医院终身教授1人,正高级医师10人,副高级医师10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

科主任:冯晓源

副主任:耿道颖、姚振威

技师长:洪泳;副技师长:祝瑞江

终身教授:陈星荣

教授/主任医师:冯晓源、耿道颖、李克、黎元、陈爽、姚振威、何慧瑾、刘含秋、张家文、张晓龙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余俊、周林江、初曙光、杨艳梅、汤伟军、张俊海、孙华平、李郁欣、张军、尹波

副主任技师:钟国康

长按指纹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msm.com/jbby/12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