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C丨郭文怡冠状动脉支架脱
QICC
中国杭州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过程中,在支架未释放时从推送的球囊上脱载虽发生率低,但是发生后可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妥善处理。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郭文怡教授在第十一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QICC)上对支架脱载的预防和处理策略作了精彩演讲。
支架脱载常见的原因早期支架脱载的发生率约为0.8%~1.2%,新一代支架在各方面性能改良后,脱载明显减少。但随着PCI技术不断进步,介入策略逐渐升级,以及更加复杂PCI治疗的增加,支架脱载率为0.2%~1%。支架脱载的原因有:(1)病变部位未获得充分预扩张,支架无法到达/通过病变部位;(2)近端血管过于迂曲与钙化严重,支架被“卡住”;(3)通过近端支架向支架以远/分支输送支架时与支架钢梁剐蹭,导致支架从球囊上脱载;(4)选择回撤支架时,指引导管不同轴,支架近端被指引导管剐蹭翘起变形,导致支架无法顺利撤回指引导管而发生脱载,此原因最为常见;(5)左主干较短,发生支架“逃逸现象”,支架脱落至外周血管;(6)支架本身与球囊镶嵌不紧,等等。
支架脱载重在预防在行PCI术置入支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发生支架脱载,预防支架脱载有以下几方面:(1)充分观察认识病变,包括及时使用IVUS/OCT等影像协助判断病变;(2)复杂病变务必充分预处理,包括高压球囊的充分预扩张、必要时及时使用旋磨等;(3)尽早使用辅助装置协助近端迂曲血管中的支架输送,避免剐蹭,比如双导丝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等;(4)如果支架无法到达/通过病变,需要后撤,尽量保持指引导管与冠脉开口的同轴性,然后缓慢后撤;(5)如遇阻力立即停止后撤动作,以免发生支架脱载。
支架脱载的处理方案在处理支架脱载的早期摸索中,介入医师常采用1.5mm球囊穿入脱载的支架,轻轻打起一点压力,将支架尽可能推至病变处释放,或就地释放。使用各种方法如抓取器将其取出,在取出可能造成危害并无法将其成功展开的情况下,将其推至血管远端。随着PCI技术经验的累积,应对支架脱载的现代处理方法亦不断改进。支架脱载分为导丝在支架内和导丝不在支架内两种情况。导丝在支架内,应回收支架或就地推至靶病变处释放支架。可采取双导丝缠绕技术、小球囊技术、远端小球囊回收技术、抓捕器捕获等技术回收支架。支架脱载导丝不在支架内,在尝试导丝进入支架内失败后,可选择抓捕器捕获和支架挤压技术处理。此外,支架脱载的处理方法还有IVUS导管移动技术、外科切开取出技术、急诊外科搭桥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将脱载的支架撤离冠状动脉,在外周血管进行下一步处理。当脱载支架无法进入指引导管时,可以连同指引导管、导引钢丝、球囊、支架同时回撤冠状动脉,先将脱载支架撤至外周血管,如肘部以下或者股动脉,再慢慢处理。回撤全程要透视观察整套系统的动向,避免中途脱落或造成血管损伤。此种方法回撤脱载支架,一般无法撤入6F指引导管和桡动脉鞘管,此时可将整套系统、脱载支架和桡动脉鞘,在透视下尽可能拉至桡动脉穿刺点,将穿刺处向上切开少许,多数情况下可以用蚊式钳取出,或者借助外科方法取出。实在困难可以在外周血管(主要指与支架匹配的上肢动脉)就地释放。
总结
支架脱载最重要的处理原则是避免支架脱载。在发生支架脱载后需要注意,尽可能保留导丝在支架内,尽最大努力回收支架,原位释放或挤压支架在血管壁上,尽可能避免支架进入颅内血管,尽可能最小化支架脱载引起的不良后果。
责任编辑:宛骏
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