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万病皆生于瘀,你身体的潜在瘀怎么
中医有这样的说法:万病皆生于瘀;人衰老的过程就是经络不断瘀堵的过程。
可见,身体里的瘀毒与人的疾病和衰老关系很大。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身体的瘀毒主要分为三大类:瘀血、水湿和食瘀。
理论上这三种瘀皆可导致人体的一切疾病。
从概率上来讲,瘀血和呼吸皮肤类顽疾(比如哮喘、牛皮癣),抑郁类疾病,肝硬化癌瘤类疾病,妇科疾病的关联很大;
水湿和脾胃肾脏的功能,肌肉类疾病,眼科脑科(比如黄斑病,美尼尔综合症、神经类怪病)的关联很大;
食瘀和心血管疾病、胆囊胰脏疾病、疮疔痈脓类疾病的关联很大。
医院对于疾病的检查相对是比较滞后的,只能查出已经形成的疾病,而且往往在中晚期才能确诊。从有瘀毒到演化成某种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能自己找出身体的潜在瘀毒,防患于未然,才能大大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
下面说说三种瘀毒如何自诊:
首先说食积;
我们走在街上观察,常发现一个情况,很多人的皮肤都很粗糙,脸上横肉多,同时又很多油,太阳一照都发亮,曾经这种情况中年人比较常见,如今青年人也开始多起来了,这就属于食积。
再比如说,口臭、便秘、睡觉打鼾、屁多便臭这些情况,也可能是食积。还有很多人,吃完午饭马上就犯困,这是明显的食积。
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食瘀呢?
这无非是享乐主义的兴盛造成的结果,尤其是“吃”的文化,现在呈现一种全社会亢奋的追逐趋势,好像我们已经不是为了活着而吃,而是为了吃而活着,商家也抓住机遇,大肆宣扬“吃货无罪”等言论,造成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心态也狂热起来,这种思潮在青年人中成为了主流,所以青年人中食积的情况也愈加增多。
中年人从来就是食瘀的主力,他们有的经历过食物匮乏时期,对食物很偏执,而且大都有一些错误的健康观念,比如说能吃就是健康,比如说不健康就是缺营养,连得了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富养性疾病都还敢去进补。
下面我们说水湿;
我们还是先从面相开始说起,水湿重的人往往五官浮肿,四肢也浮肿。当今最常见的水湿证状就是“宅”,不想动不想说话,坐在电脑前一连几小时,连渴了饿了想上厕所都懒的动一动,宁愿忍着,这便是明显的湿症了。
还有舌白淡胖嫩、舌边有齿痕、小便不利、黄疸、心下满闷等,都是湿症的表现,再比如说,很渴,却不想喝水,或者想喝水,喝了却不解渴,还胃腹胀,这种情况也属于水湿的证状。
大家可能以为口渴就是缺水,其实口渴也有可能是水喝多了,人体是智能的,一旦发现摄入了过多的水便会屏蔽吸收,这时候就会发生一开始喝解渴,结果在多喝几杯反而又口渴了现象,而且越喝越渴,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听信“八杯水”排毒,或者喝水越多越好的理论,也会有湿症,中焦水湿囤积不气化的湿症,这都是大家比较容易陷入的误区。不运动是造成水湿的主要原因,宁愿看一天电视电脑也不愿出去活动一小时。
有的人有眼袋就去动手术去眼袋,他们有没有想过,眼袋有可能是湿证造成了,以后身体好了,没有湿证了怎么办?所以很多整容的人最后都变形了,变得很恐怖。
最后是瘀血。
瘀血重的人,面色晦暗,黄褐色,有的形体羸瘦,多吃也不胖,让人容易联想到“东亚病夫”的模样,并且消谷善饥,常感到饿,刚吃过一顿,结果又饿了,还以为这是身体好消化好的表现。
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一下,与脾胃功能好没有关系,还有容易忘事、情绪烦躁抑郁波动大、睡前烦燥、皮肤容易瘙痒、腹部痞硬隐痛、大便颜色经常偏暗偏黑,都属于瘀血的证状。
我们常常会在中年妇女的人群中见到大量的瘀血证:焦虑、脾气不好、抑郁、容易忘事,例如东西收拾起来了,结果回头找的时候又想不起来,一定说是别人拿的,争执不下,火冒三丈,诸如此类的事总是反复出现,身边亲人朋友真的是叫苦不迭。
其实,说自诊已经滞后了,只要知道这三种瘀堵发生的原因,将其杜绝,所谓经脉通,百骸理,人是不可能生病的。
瘀血的产生主要和情绪有关,比如抑郁、好生气、性格压抑,其次也跟过于操劳和房事过度有关,经期和产后失于调理,比方说食冷受寒和生气,也会导致顽固瘀血;
水湿主要和不运动出汗少以及逼自己多喝水有关,跟思虑多也有关,所谓思伤脾,脾伤了,水液气化能力就弱了;食瘀主要和饮食不节制,滋腻厚味且不运动有关。
下面说说对付这三种瘀毒的方法。
食物
不管是什么茶都能清解肠胃的淤积,肠胃干净了,欲念就少了,心里就清净了,所以古来饮茶为修行人所推崇。
对水湿有效的,食材里主要是各种豆类,比如黄豆、红豆、扁豆,还有薏米。
祛瘀血的食材里有菠菜、银耳、香菇、黑木耳、桂皮、八角、茴香;药物里有当归、川芎、三七、夏枯草、丹参、丹皮、桃仁、水蛭等。
说到这些食材就不得不说一说三七:
三七粉大家都熟悉,生吃熟吃效果不同,生吃主要是活血化瘀,熟吃主要是补血。三七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单独使用就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果和其它中药配合起来,更是如虎添翼,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七的增效组合!
生吃:每天用2~5克,温水或者牛奶分2次送服,一次2~3克,较为合适。最好在饭前服,空腹服用有利于对三七有效成分的吸收。
熟吃:煲汤时加入,每次3小勺,相当于8克左右。
三七+天麻+丹参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降压
用法:三七3克、丹参6克、天麻3克,饭后温开水送服,即生服。
三七有止血不留淤、化淤不伤正的特点;天麻具有良好的平肝息风作用;丹参可活血化淤、养血安神。
三味药合用,综合药理作用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等。
中医一般用于高血压、静动脉硬化、中风偏瘫、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及心律不齐等人。
三七+丹参+石斛功效:辅助治疗高血糖
用法:三七3克、丹参6克、石斛0.5克,饭后温开水送服,即生服。
丹参用于心脏,高血压;石斛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抑制肿瘤、补五脏虚劳。三味药合用可辅助治疗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症。
三七+山楂+西洋参功效:活血化瘀、补气降脂
用法:山楂粉、三七粉和西洋参粉1:1:1比例,饭后温开水送服,即生服。
三味药搭配具有补气养阴,健脾开胃,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的功效。文章来自
[位置]位于内踝高点上方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上;取穴位时,正坐或仰卧,沿内踝尖直下3寸,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功能]健脾化湿、疏肝益肾,对不孕、痤疮、脱发、脂溢性皮炎、黑变病有效。
[方法]直刺1~1.5寸。可灸。
血海
[位置]位于髌骨内上缘上方6~7毫米处;取穴时,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长,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是穴位。
[功能]调和气血、散风祛湿,适用于湿疹、荨麻疹、蝴蝶斑、斑秃、面部色素沉着。
[方法]可直刺0.8~1.5寸,可灸。
合谷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取穴时,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功能]疏风清热,能通络,润面泽颜,对头面五官疾患、痤疮、荨麻伴侣、风疹有效。
曲池
[位置]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功能]祛风解表、调和营卫、除疹止痒,可用于瘾疹、脂溢性皮炎、荨麻疹、痤疮。
[方法]直刺0.8~1.5寸,可灸。若治荨麻疹,配伍足三里、隔腧、血海效果更好。
足三里
[位置]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处开1横指;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屈膝、于犊鼻穴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
[功能]健脾和胃、调补气血、健体美容,对虚劳羸瘦、面部皱纹、面色萎黄、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方法]直刺0.5~2寸,可灸。若配曲池可治荨麻疹。
人站立或坐着时,血液容易蓄积下肢,循环不畅,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乏力、肿痛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腿脚乏力会导致平衡能力减退。每天逆向按摩腿部可疏通整个腿脚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有效增强腿力和关节韧带柔韧性,使四肢协调能力增强,减少老人跌伤的几率。
逆向按摩
方法:
每天早上起床后,先适当做些保健操,活动一下四肢,再坐在凳子上,用双手握住右脚脚腕,然后同时往上揉搓,按摩20下后,再按摩左腿。也可用单手反向揉搓手臂,从手腕处向肩颈部缓慢揉搓20次。
注意事项:
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皱为宜;
按摩前先活动四肢,使机体做好准备;
有骨髓炎、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及肺病的人都不适合逆向按摩。
面部也适合自下而上的逆向按摩,可以对抗地心引力,延缓衰老;背部逆向按摩则能宽胸理气,促进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与消化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食疗养生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医院是厨房。
最好的药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坚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