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
作者:宋颖,李晓燕
单位: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稳定性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的关系。
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56只大白兔划分为2组:A组为AS研究组40只,A组分为A1亚组(斑块破裂组)、A2亚组(斑块未破裂组);B组为参照组16只。A组采用(标准颗粒+1%胆固醇)进行喂养+球囊损伤,B组采用标准颗粒喂养。在研究期间,动态监测A、B两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及血脂的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期间,B组兔的体质量与A1、A2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开始、实验第14周末,B组血脂指标变化不明显,A2和A1亚组的血脂指标由实验开始时到实验第14周末呈上升趋势;实验第14周末,B组与A1、A2亚组的血脂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A2亚组和A1亚组血脂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时,B组与A1亚组、A2亚组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0周时,B组、A2亚组和A1亚组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高于A2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4周时,A1亚组和A2亚组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高于A2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过程中A1、A2两亚组的血清MMP-9、hs-CRP浓度均呈现升高趋势(P<0.01)。实验兔血清MMP-9浓度和hs-CRP浓度之间为正比例关系(r=0.,P=0.)。
结论
MMP-9和hs-CRP呈正比关系,且两者的浓度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斑块越不稳定,MMP-9和hs-CRP的浓度越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中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就是常见的一种,它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就是造成“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转变,最终造成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后果[1]。本研究探讨AS斑块稳定性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56只大白兔划分为2组:A组为AS研究组40只,B组为参照组16只。A组采用(标准颗粒+1%胆固醇)进行喂养+球囊损伤,标准颗粒+1%胆固醇进行喂养14周;球囊损伤采用腹主动脉内膜方案。B组采用标准颗粒喂养。14周后采用组胺触发的方法促使AS斑块破裂,将A组40只兔子杀死后,观察AS斑块破裂情况,将斑块破裂的划入破裂组,即A1亚组,未破裂的划入未破裂组,即为A2亚组。
1.2药物触发
根据Constantinides等对实验兔药物触发方法:在实验14周后,对A组实验兔在杀死前的24h和48h分别注射0.15mg/kg的中国斑点蝰蛇毒,30min后再注射0.02mg/kg的组胺。
1.3方法
喂养方法:所有实验兔实行单笼饲养,每天密切观察它们的进食情况,并每周记录其体质量和定期检查。血清炎性物质检测:分别在实验开始前、第4周、第10周和第14周对所有实验兔抽取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MMP-9和hs-CRP的浓度。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别在实验开始前、第4周、第10周和药物触发前对所有实验兔进行血液生化检测。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浓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LSD-t检验及采用OnewayANOVA方差分析检验。两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过程的Pearson等级相关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过程中三组兔的体质量、血脂浓度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过程中B组兔的体质量与A1亚组、A2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亚组和A2亚组间兔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开始、实验第14周末,B组血脂指标变化不明显,A2亚组和A1亚组的血脂指标成由实验开始时到实验第14周末呈上升趋势;实验开始时3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周末,B组血脂指标与A1亚组、A2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A2亚组和A1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各时间点3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
在实验开始时B组、A2亚组、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时,B组与A2亚组、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和A2亚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0周时,B组、A2亚组和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亚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高于A2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4周时A1和A2亚组的MMP-9和hs-CRP浓度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亚组的MMP-9和hs-CRP浓度高于A2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3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比较,详见表3。A1亚组和A2亚组血清MMP-9、hs-CRP浓度从实验开始至第14周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MMP-9和hs-CR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P=0.),见图1。
3讨论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AS患者也随之增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AS对患者造成最主要的伤害是AS斑块的由“稳定”转变为“不稳定”,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疾病发生,如脑梗死、心脑血管疾病等[3-4]。
MMPs是一类以锌离子为辅助因子的蛋白酶超家族,其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重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MMPs的种类很多,有20多种,MMP-9是其中之一,其为明胶酶,如果Ⅳ型、Ⅴ型胶原及明胶被降解,可能造成AS的发生及发展[6]。Galis等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MMP-9基因缺陷小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活性和胶原收缩能力均降低,表明MMP-9参与血管壁的基质降解和重构。相关研究表明,和正常动脉壁相比,AS斑块内的MMP-2和MMP-9浓度升高、活性增强,这也预示着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参与AS的发生及发展[7]。相关的实验报道也表明,MMP-9浓度和活性强度与斑块的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8]。Manginas等[9]相关报道称,细胞外基质降解和AS斑块发生破裂都是由MMP-9浓度升高引起。本研究显示,AS斑块形成的第4周、10周及14周末,A1和A2亚组的血清MMP-9浓度在呈上升趋势,A1和A2亚组与B组相比,MMP-9浓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通过对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浓度的检测来看出AS斑块的发展程度[9]。正常情况下,C反应蛋白在血清中浓度很低,当在特异或者非特异性炎症发生时,其浓度会增加,因此,其已经在临床中作为炎症性疾病的检测指标[10]。hs-CRP是最敏感的检测慢性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11]。相关研究显示,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hs-CRP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增加了AS斑块的不稳定性[12]。Haverkate等报道称,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增加,表明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时导致AS斑块破裂,而两者倒置。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清Hs-CRP浓度的升高是与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关,血清hs-CRP浓度高低可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兔AS斑块形成过程中的第4、10周和14周末,其hs-CRP浓度呈上升趋势,A1和A2亚组与B组相比,hs-CRP浓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MP-9和hs-CRP呈正相关关系,且两者的浓度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斑块越不稳定,MMP-9和hs-CRP的浓度越高。
参考文献(略)
敬请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领域最新动态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