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冠状动脉综合症 > 临床症状

如何选用降脂药物

系头条问答签约作者

(特邀作者:医院医院临床药学室高丽丽)血脂是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TC、TG、LDL-C和HDL-C。其中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性的评估指标及首要干预靶点,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目前降脂药主要有:主要降低TC与LDL-C的药物(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普罗布考、胆酸螯合剂等)、主要降低TG与VLDL-C的药物(贝特类、烟酸类和高纯度鱼油制剂)、新型调脂药物(洛美他派、米泊美生等)。在各种不同作用机制多种降脂药中,该如何选择用药或选用降脂药有什么讲究呢?首先,据疾病类型选用:①血脂异常主要有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与低HDL-C血症。高TC血症时优先选用他汀类。高TG血症时边缘升高首选他汀类;升高首选他汀类,必要时加用贝特类;重度升高首选贝特类。混合型高脂血症首选他汀类,若合并高TG或伴低HDL-C者,联合贝特类(非诺贝特)或烟酸类。

②特殊人群血脂异常

⑴血脂异常伴糖尿病(TG升高、VLDL升高、HDL-C降低)时首选他汀类药,如合并高TG伴或不伴低HDL-C者,可联合贝特类(非诺贝特)药物。

⑵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优先选用他汀类。

⑶血脂异常伴慢性肾脏疾病(CKD)优先选用他汀类,必要时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⑷血脂异常合并卒中: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TIA)患者,推荐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有脑出血病史慎用。

⑸血脂异常合并急性冠脉综合症:优选他汀类,未达标时联合依折麦布。

其次,据药物特点选用:①他汀类:现有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其中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血浆半衰期较长,为15-20h。

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推荐中等强度的他汀药剂量即每日辛伐他汀20-40mg;阿托伐他汀10-20mg;氟伐他汀80mg;洛伐他汀40-80mg;匹伐他汀2-4mg;普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10mg。不推荐高剂量他汀,因不良反应如肝酶升高和肌痛明显增高,且耐受性差。

⑵他汀类药物禁用于孕妇、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和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和任何原因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上线。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外的他汀时均需调整剂量,禁用瑞舒伐他汀。

⑶他汀类药服用若出现肌肉症状并伴肌酸激酶(CK)5×正常值上线时应停止。曾出现过肌病的患者,可考虑间断给药(如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或联合治疗(在他汀的基础上合用依折麦布、贝特类、缓释型烟酸等)。

②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依折麦布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同时通过肠肝循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再吸收。他汀类能够抑制HMG-CoA还原酶,可减少胆固醇合成。两者在降胆固醇机制方面存在协同,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降胆固醇作用。因此依折麦布可单药用于不适于或不能耐受他汀类治疗的患者,或与他汀类药联合以降胆固醇。

③贝特类:主要有非诺贝特、吉非贝齐、苯扎贝特。

⑴禁用于合并肝脏和胆囊疾病的患者;肝转氨酶(ALT、AST)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血肌酸激酶(CK)升高超过5倍正常上限应停药。

⑵非诺贝特可减少蛋白尿,减少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常作为联合用药首选。

⑶孕妇妊娠3-6个月始发的极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22.4mmol/L),有诱发胰腺炎的风险,可考虑服用吉非贝齐。

由上可知,选用降脂药主要根据疾病类型和药物特点选用,另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其他并用药物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31(10):-

2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3(6):-

3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5(2):-

4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年)[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8(9):-

5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血脂异常防治[J].中国医刊,,49(6):15-18

6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4(8):-

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3(5):-

8吴佳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评估与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节选第二部分)[J].中国卒中杂志,,8(2):-

9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基层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9(12):-

1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2(1):5

11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2(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msm.com/jblcbx/11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