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冠状动脉综合症 > 临床症状

马依彤专访心系新疆百姓生命健康努力推动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较好 http://m.39.net/pf/a_4781952.html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和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腾飞,造就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不忘初心、感恩报国,成为共和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学科带头人,他们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朴素严谨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管理理念,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他在医学领域辛勤工作38年,首次系统全面开展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全面揭示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新的流行趋势、发病异质性和易感因素,在国内率先建立标准化管理的新疆地区遗传样本资源库,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比的基线数据和遗传资源信息。率先引进国际先进诊治技术治疗复杂疑难冠心病,推动新疆心血管疾病诊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他于年组建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搭建“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新疆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帮助42家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评审认证,带领新疆胸痛中心联盟团队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年开展西北地区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修复术,实现了高危瓣膜患者的微创治疗,推动新疆瓣膜疾病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主动请缨参加“访惠聚”在和田墨玉驻村,自筹资金开设名医工作室,抢救心梗患者,组织义诊,进行健康教育,医院提高心血管介入水平,实现属地诊治。为推动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评价。

  他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担任亚洲心脏病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医院协会心血管转化精准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中国医学科学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先后承担“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论文被SCI收录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分。主编参编专著31部,主编参编教材13部。

  他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心血管诊疗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举办心血管介入诊疗研讨班,走村入户为群众科普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医院医生,医院心血管专业建设和发展。在全疆建立心衰农牧区防治网络和慢性疾病网络化管理新模式,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和健康管理,探索建立了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心血管病预防诊治体系。

  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篇章,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推进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就是马依彤教授,我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医院学科建设管理的实践者,新疆医院副院长。

  记者:医疗卫生事业是民之根本,关乎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健康。而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医院发展、创新的保证。马教授,您在医学领域辛勤工作38年,首次系统全面开展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全面揭示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新的流行趋势、发病异质性和易感因素,在国内率先建立标准化管理的新疆地区遗传样本资源库,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比的基线数据和遗传资源信息。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就在前不久,您还荣誉获得了“年度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内科学心血管团队在您的带领下,学科总体水平目前在西北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新疆高发心血管疾病基因、遗传和基础研究某些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保护新疆百姓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新疆医院副院长、学科带头人,请您为我们回顾阐述一下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主要科学成就?以及在学科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马依彤教授:首先,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秉承务实作风,恪守学术道德,忠诚学术事业,弘扬学术诚信与科学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科学成就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次系统全面开展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全面揭示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新的流行趋势、发病异质性和易感因素,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新疆百姓健康的首要疾病,但其流行病学现状仍然是我国的一项空白。依托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我率领团队,自年以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新疆喀什、阿勒泰、和田等8个不同地区,入组10万余人,系统对城乡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成年人群开展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系统调查了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20余种疾病及危险因素,共收集了约10万个调查对象的万个数据,为新疆少数民族人群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我们在国内率先建立标准化管理的新疆地区遗传样本资源库,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比的基线数据和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录入万个数据,涵盖完整的人口学资料、生化及功能检测等指标,采集血液样本5万余例,其他生物样本近例,规范整理血清库、组织库、DNA样本库,建立了规范化管理的新疆地区心血管疾病遗传资源库。在新疆建立6个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分所,建立少数民族心血管疾病遗传资源共享网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珍贵的少数民族心血管疾病遗传资源。科研成果推广至兰州、宁夏、哈医院。

  全面揭示新疆地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先天性心脏病等20余种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新的流行趋势和不同人群发病异质性,发现心血管疾病在新疆呈现高发态势且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维吾尔族成年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达2.8%,显著高于汉族(2.3%)和哈萨克族(1.9%)人群;与同期上海地区相比,新疆地区汉族冠心病患病率是其2倍。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呈现“高TG,低HDL-C”,哈族人群为“低TG,高TC,高HDL-C,高LDL-C”的血脂分布特点。高血压总体患病率为36.2%,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2%,其中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48.69%,显著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33.42%,28.5%)。自然人群中维吾尔族高血糖症显著高于哈萨克族人群(9.2%VS3.5%)。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和低治疗率直接导致疾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病率显著增高。证实高脂、高糖、高盐、少蔬、大量饮酒等膳食因素是新疆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第二,绘制新疆少数民族血脂异常分布图谱,发现新的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关键基因及变异位点,揭示其分子调控机制与功能,为新型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在血脂代谢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创新。

  依托NSFC-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全面阐述新疆不同人群血脂异常的分布情况,绘制新疆不同人群血脂异常分布图谱,填补国内外空白。研究成果“LIMA1蛋白或可成为降胆固醇药物的研发靶点”入选“年国内十大医学研究结果”。“新疆地区不同人群胆固醇吸收关键基因与血脂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荣获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系统开展新疆不同人群冠心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筛选出36个新疆不同人群冠心病易感基因,国际首次发现新的易感基因6个,为冠心病的早期筛查、预警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主要合作者与顾东风院士合作,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开展冠心病易感基因的筛查,首次发现易感基因4个,揭示了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机制。采用候选基因策略,筛选SAA、NFKB1、C5L2、MIF、MMP-9、CYP家族等36个新疆不同人群冠心病易感基因。首次发现C5L2基因新的突变位点6个,揭示其在冠心病和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首次发现NFKB1基因启动子区-94位点ATTG碱基的缺失突变是冠心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揭示基因突变的功能。建立维、汉族冠心病患者lncRNA差异表达谱,发现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的10条差异lncRNA,研发10个lncRNA检测试剂盒并公开国家发明专利。系列研究对解析冠心病的遗传分子机制、为冠心病预警、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预测、临床早期诊断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第四,筛选鉴定心肌缺血损伤相关的基因和调控网络,揭示防治心肌缺血损伤的关键靶标。研发新型的心脏疾病基因靶向治疗载体AAV9,基因靶向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缺血性心脏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列全球死因谱的首位。针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尚无挽救缺血心肌、减少细胞死亡的直接心肌保护药物及干预措施,依托国家“前期研究专项”及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如何对缺血心肌实施有效心脏保护,激发心肌内源性抗损伤能力对抗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减轻心室重塑,改善预后”这个关键的科学问题,系统开展心肌缺血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基因靶向干预治疗研究,研发可用于防治心肌缺血损伤的基因靶向治疗药物。

  建成国际先进的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实验技术平台,创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缺血再灌注等6大类20余种动物模型,系统总结各类心脏疾病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及技术要点,研发小鼠无创通气及人工辅助呼吸技术,研制出一种多用小鼠离体心脏灌流装置。站在国际前沿水平,首次报道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年龄异质性,证实MMP-9、III型胶原的过度表达及炎性损伤的过度增强是导致老龄缺血性心脏破裂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增高的重要机制,提出并证明了“NF-κB及Wnt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是老龄缺血性心脏破裂及慢性心力衰竭高发的分子调控靶点”的学术观点,同时获得自治区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国际上首先报道心肌肥厚到心力衰竭形态学演变的实质是心肌细胞增大,心肌过度纤维化,细胞凋亡与AKT及ERK1/2生存信号通路活性下调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肥厚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尚无挽救缺血心肌、减少细胞死亡的直接心肌保护药物及干预措施,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鉴定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心室重塑的关键靶蛋白及其信号通路,揭示防治心肌缺血损伤的关键靶标。利用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系统二次感染昆虫细胞,搭建规模化制备AAV载体的技术平台,研发对心肌具备高效、靶向、长期稳定表达及安全特性的新型基因治疗载体AAV9,为心脏疾病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想的基因传递载体,研究成果参加第6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大会交流。同时,利用自主研发的重组AAV9载体,从血管新生、Wnt通路干预、抑制NF-κB、启动细胞周期、激活ERK1/2通路等角度,实施一系列重组AAV9载体靶向干预治疗心肌梗死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研制可用于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靶向治疗药物,为其临床转化应用奠定基础。首次发现hPDGF-BB与hFGF2双基因共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血供、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并提高生成率的作用。提出并证明“靶向干预NF-κB及Wnt信号通路是防治心肌缺血损伤关键环节”的学术构想。首次报道cyclin-A2基因的靶向表达具有重启心肌细胞周期进程的功能,AAV9-CyclinA2联合纤维蛋白胶移植可协同启动心肌内源性修复机制改善梗死心肌的心功能。

  同美医院合作,建立系统的干细胞移植研究平台,率先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采用国际最新的组织工程研究技术,解决了再生医学技术中“种子”细胞功能评估、动物模型优化、重组载体构建、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估等关键节点。并首次报道AKT及Wnt11双基因共表达有效促进MSCs的存活并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解决MSCs移植后死亡率高以及心肌分化潜能低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为基因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国内首次应用微导管冠脉内移植骨髓单核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建立分离及纯化人单个核细胞的技术平台,明确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国际干细胞人体移植项目提供了医学证据和支撑。

  研究成果推广到中国医学医院、浙江大医院等11医院,在我区先后举办15次关于干细胞、基因治疗的学习班和专题讲座,显著提高我国干细胞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五,建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精准医学的模式,创立基因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依托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根据抗血小板治疗中关键功能基因CYP2C19不同基因型自主研发了一种基因诊断试剂盒,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率先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创立了适合冠心病患者基于CYP2C19基因不同表型的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在全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年“最佳临床研究奖”。在国际上开创了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治疗的先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   第六,率先引进国际先进诊治技术治疗复杂疑难冠心病,推动新疆心血管疾病诊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年组建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搭建“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新疆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帮助42家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评审认证,带领新疆胸痛中心联盟团队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年3月开展西北地区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修复术(TAVR),实现了高危瓣膜患者的微创治疗,推动新疆瓣膜疾病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立了Amplatzer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先天性心脏病缺损在静脉与动脉、左心与右心系统间建立导丝轨迹的关键技术,解决ASD,PDA及VSD的手术路径及手术器械的选择难题,拓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适应症。完成了特大房间隔缺损(直径>38mm)和世界首例特大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17mm)的封堵治疗;完成了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漏的封堵治疗;以往VSD封堵术均在食道超声的监测下施行封堵治疗,患者痛苦及手术风险增加,为解决该问题,率先于国内提出在VSD术中采用经胸心脏超声指导封堵治疗的观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并荣获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新疆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另外,我们还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新疆地州建立8个新技术示范基地,建立心力衰竭农牧区防治网络,在农村推广慢性心衰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技术、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等技术(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名。全面总结瓣膜疾病的导管及造影评估,返流性瓣膜病心肌损伤的评估,左心室慢性压力、容量负荷顺应性改变,冠脉搭桥并瓣膜同期手术,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儿童瓣膜病和瓣膜病妇女妊娠等内容,在全疆进行瓣膜病介入诊疗技术及疑难危重患者处理评估推广工作。

  在学科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我作为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临床医学高峰学科带头人,负责自治区临床医学高峰学科及重点学科内科学的学科建设工作,目前本学科拥有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由我亲自担任主任,和1个自治区级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我担任研究所所长。我所带领的内科学心血管团队,学科总体水平目前在西北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新疆高发心血管疾病基因、遗传和基础研究某些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带领心血管团队年荣获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年获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因建设成效显著并于年获得滚动支持;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卫健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心血管病学在全国医院排名第12。已成为一个结构合理、具有很强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具备区域领先和学科优势的医学创新团队。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我们的心血管病学科以“留住本地人才,用好引进人才,培养好后备人才”的人才建设方针,提供良好科研平台,留住了本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借助学科建设的优厚政策,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科研优势指导本学科发展;我作为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90人,荣获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有8人,荣获新疆医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30人;培养博士研究生39人,荣获自治区优秀博士论文奖5人,荣获新疆医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11人,协助培养中亚五国留学生45人。表现优异的学术骨干,通过继续进行博士后阶段培医院、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进修,联合培养等方式持续培养,近5年共有70余人次出国外出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们注重学科辐射和技术推广,引领全疆心血管学科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医院科主任骨干培训班9期,累计培养科室主任及骨干医师余名,在喀什、和田、伊犁、奎屯和巴州设立5处分研究所及系列巡医院心血管学科发展,医院管理、医疗和科研人才。医院输送85名介入诊疗人才。连续举办十三届品牌学术会议——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每届参会人数近千人,到会国内外专家逾百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方针,连续3年邀请中亚五国专家举办中亚心血管病论坛,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记者:马教授,据我们所知,您年博士毕业后谢绝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了母校新疆医科大学任教,从此扎根新疆,带领全疆心血管病学科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作为新疆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请您畅谈一下新疆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马依彤教授:新疆地区心血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内地专家的鼎力支持,援疆专家的倾囊相授,更离不开新疆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做出的贡献。在内地专家、援疆专家和全体委员的支持下,专委会坚持8年举办“千人百会下基层”的巡讲活动。这8年来,新疆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联合内科学专业委员会足迹踏遍全疆13个地州,举办巡讲活动50余场,开展讲座余讲,覆盖基层各级医师2万余人。内科专委会坚持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多学科交叉的病例讨论会,心血管专委会每年举办两次心血管专业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这些遍及南北疆各地的基层巡讲、病例讨论会和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将最新学科进展传递到基层,极大地提高了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的诊治水平,扩大了各专科医师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互动,推动全疆内科学、心血管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于成就,我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新疆的心血管介入医院能做,发展到全疆14个地州43医院能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年只有2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到现在的7家备案在册和7家已经具医院在内的全疆14医院能开展介入手术。这也体现了我们多年在基层做的工作慢慢凸显出了成效,真正在用实际行动落实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不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模式。

  记者:据了解,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科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令人瞩目的“第十四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新疆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年10月9日至11日在云端圆满召开,作为大会主席,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本次大会的盛举?

  马依彤教授:“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举办至今,已历经了十四载的岁月打磨。会议从最初的小型继续教育培训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无论从会议规模、会议内容安排,还是从会议的深度、广度、普及到提高都有全面的提升。在此,感谢对会议和中心发展给予帮助的全国专家和疆内同道,希望能持续为新疆心血管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次会议由新疆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联合主办,新疆医院承办,是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齐全、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受疫情影响,本次大会首次采取线上形式举办。据统计,本届会议线上总点击量达到46.7万人次,单个论坛最高点击量6.5万人次,全国8.5万余名医师线上学习,家医院组织集体观看和学习。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大会同步开设了一年一度的新疆医学会心血管年会,预防为先、康复同行的预防与康复论坛,专注、专治、专业化的心脏节律和冠脉论坛,融会贯通、铸造高水平术者的大血管论坛,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护理内涵的心血管护理及介入护理论坛,精进不懈、对话国际前沿理念的冠心病治疗进展论坛,谋划格局、放眼未来的胸痛中心建设论坛,知新致远、崇实笃行的起搏电生理论坛,同谋发展、共话未来的心血管代谢论坛,汇四方鸿儒,聚八方贤能的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打破常规、寻求突破的高血压论坛,做好健康守门员的心力衰竭论坛,攻克难关、登峰造极心脏重症论坛,宁聚心动力、共筑心未来的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理论升华、透视临床的手术转播专场。

  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邀请到了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霍勇教授、马长生教授、王建安教授、杨杰孚教授黄岚教授、于波教授等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在线上分享讲学。专家们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心血管及其相关学科从预防、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对今年心血管新概念、新观点、新诊疗技术和最新进展进行全面回顾,对前沿热体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和探讨。

  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上半场的主题是“以多维视角剖析业界现状,以国际站位谋划行业未来”。医院葛均波院士率先分享了《TAVI的发展与展望》,指出随着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TAVI和SAVR的对比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并驾齐驱。医院霍勇教授带来了《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和规范》,霍教授着重介绍了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是否需要PCI介入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应做到有效危险分层、强化药物治疗,精准PCI,降低死亡风险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医院韩雅玲院士阐述了《中国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韩院士指出,中国人群药物基因组学的特性迫使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数据,目前中国在抗栓治疗研究上分别进行了OPT-冠状动脉疾病研究,建立了中国冠心病患者风险评分模型,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首都医院马长生教授介绍了《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与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心血管疾病仍处于高发趋势,且临床诊治范围及受益患者仍存有局限性,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因此规范化、标准化、分层级国家心血管专病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

  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下半场的主题是“聚焦专病诊治现状,洞察未来革新趋势”。浙江大医院王建安教授介绍了《二尖瓣介入治疗新进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所采用二尖瓣介入治疗辅助器械优劣的分析,最终指出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威胁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介入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老年患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难题。医院杨杰孚教授解读了《ACC房颤指南要点》,在最新版ACC房颤指南中更新主要是四个方面,指出在非药物治疗中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长期口服抗凝药禁忌患者,症状性房颤合并射血分数低的心衰患者则推荐导管消融。重庆市医院黄岚教授剖析了《肺高血压诊治现状与评价》,目前肺高血压领域新发现多个与PAH明确相关的基因,靶向治疗药物也陆续上市,在CTPEH治疗进展取得重大突破。哈尔滨医院于波教授讲述了《EROSION研究结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策略的影响》,总结到OCT是在体揭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特点是目前最可靠的成像手段之一。因此,并非所有的斑块侵蚀都适合药物治疗,也并非所有的斑块破裂都需要支架植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首次开设手术转播专场。10月11日全天进行的手术转播和病例讨论,可谓是本届大会又一亮点。西安交大一附院袁祖贻教授团队、医院葛雷教授团队、医院荆全民教授团队分别展示了高难度复杂CTO病变PCI,新疆医院各位专家们也联袂上演了TAVR手术展示及精彩的手术病例录播展示,他们通过远程分享手术经验、切磋技艺,与线上同道剖析了术中技巧、难度和可选策略,并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据统计,11日上午的手术转播共计达到了次点击播放,受到了线上同道的踊跃参与和   此次盛会专家阵容强大、学术内容丰厚,专注了行业前沿、切磋了热点难点话题。无论是会议平台框架的搭建,还是对细节的精雕细琢,都是对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进一步提升。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洗礼,一次行业技术革新的展示。今年面对新冠疫情的考验,大会打破办会传统,线上总点击量超过46.7万,会议涉及板块更加广泛,学术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这不仅仅是量的改变,更体现了质的飞跃。

  相信未来,大会将始终秉承办会宗旨,将长城的火炬一直传递下去,不负韶华,开拓创新,创造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更加辉煌的未来,造福于边疆的各族人民群众。也期待明年的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能相聚乌鲁木齐,感受新疆穿越历史,开启智慧之窗的浩瀚之美。

  记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任重道远。加强心血管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请问,您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新疆是如何开展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助力的?

  马依彤教授:年度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等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长背景的心血管疾患人群在疾病构成、生活方式、疾病特性和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存在差异。尤其在新疆地区,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任重道远。另外,高龄、吸烟、饮酒、高身体质量指数、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众多因素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也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不同特性的重点人群防治,应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筛查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干预,加强心血管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较为个体化的预防机制,进一步合理化医疗资源,增强人群心血管疾病预防意识,从宏观国家政策到个体意识转变,多角度更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应该节点迁移,合理膳食及营养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的有效措施;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控制钠盐的摄入至关重要;生活方式的干预应该深入人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了实现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到拐点做出自己的努力。

  记者:在祖国的边陲,茫茫天山脚下,您带领新疆胸痛中心联盟团队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最后,有请您谈一谈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成立的目标?目前联盟单位数量及取得的成绩?

  马依彤教授:因季节、饮食、环境等因素,新疆各类心血管疾病一直处于高发态势,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更是一直以来群众们担忧的事情。深居我国的西北地区,新疆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辽阔的地域使得省内区与区、县与县之间在地域跨度上远远高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心血管诊疗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深处内陆、条件恶劣,基层社区医疗设施与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诊疗能力也十分有限。每年都有大量患者不能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导致急性心梗等胸痛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而这更是加重了患者、家属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提高新疆地区的基层医疗水平是新疆胸痛中心的重点建设目标。正确地识别急性胸痛的原因,规范地对不同原因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救治,现有的传统的医学专业委员会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因此,成立一个专门的、整合多学科资源以及区域各单位的胸痛中心联盟是非常必要的。

  联盟的成立将极大地推动急性胸痛救治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术交流,使胸痛医师队伍迅速、健康成长,医院的协同能力以及共同的凝聚力,缩短患者就诊及住院的时间,降低医药费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保证。在联盟建设之初,仅仅3家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几年的筚路蓝缕之间,帮扶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已经纷纷建立。通过努力,已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单位有42家。数字背后是新疆胸痛中心联盟团队默默付出的汗水,更是新疆医疗水平的跨越。

人物简介:

  马依彤,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负责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现任新疆医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新疆心脏起搏介入诊治中心主任。新疆高峰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新疆心血管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为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F.A.C.C),亚洲心脏病学会副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医院协会心血管转化精准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心脏介入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新疆医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新疆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担任十余家专业学术期刊编委。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推广类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两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十一项、三等奖五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3项。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新疆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先后承担“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发表高质量论文一篇(影响因子41.),论文被SCI收录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分。主编参编专著31部,主编参编教材13部。先后获得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二届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协会首届心血管医师奖、中国医学科学家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年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自治区教学名师等荣誉奖励10余项。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审校:王彦┆编辑:胡欣妍┆来源:医学网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msm.com/jblcbx/13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