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期cTnIMyoCKMB和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约90%以上的症状为胸痛。联合检测CTnI、MyO、CK-MB和NT-proBNP,对ACS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年4~12月该院心血管内科例ACS住院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例,男例,女例,年龄33~91岁;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40~87岁。
1.2检测方法应用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后取血清或血浆μL于检测卡加样处,在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FIA免疫定量分析仪上检测,结果在10~30min内读取。CTnI、MyO、CK-MB、NT-proBNP分别以1、70、5ng/mL、pg/mL作为阀值,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进行分析。各组均数以(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
2、结果
2.l例ACS患者的Myo、CK-MB和cTnI检测结果,见表1。
2.例UAP患者NT-proBNP检测结果,见表2。其中27例AMI患者NT-proBNP从入院开始检测结果在~pg/mL之间。
3、讨论
ACS是一个病理生理变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对其临床危险性和预后评估都决定于准确而可靠的实验室检查及动态监测。心肌标志物检测由心肌酶谱(CK)提升到早期标志物Myo和“金标准”cTnI,这对于及时诊治AMI,增强了敏感性和特异性。Myo是一种氧结合血红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在症状出现约2~3h后,血中Myo可超出上限,9~12h达到峰值,24~36h恢复到正常;心肌梗死后CK-MB一般在4~8h活性才会升高,对于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受到限制,2~4d恢复正常,但可作为发生再次心肌梗死的指标;cTnI在心肌损伤后约有50%的患者在2h后就显著升高,并可维持14d左右,对AMI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2%,而CK-MB仅为50%。cTnI对ACS患者不良结果的预测,有学者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结果表明发生因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风险因子为cTnI>1ng/mL可作为独立风险因子。表1显示,AMI组的MyO、CK-MB、cTnI对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yo浓度最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cTnI也表现出较高浓度水平,都大于1ng/mL,其高特异性及敏感性,在AMI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表2表明,通过测定UAP组患者NT-proBNP各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是BNP激素原(proBNP)分裂后无活性的N端片段,主要在心肌细胞受到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增高时由左心室分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或舒张功能不全时,NT-proBNP水平均升高。对NT-proBNP的测定,特别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更有临床意义。因此,NT-proBNP的检测在用于心脏功能衰竭程度评价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欧洲心脏病协会也将NT-pro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客观指标。另外NT-proBNP还可以有效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是患者出院后死亡或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的重要预测指标。
综上上述,联合检测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状况,还可用于AMI危险分级及预后判断,便于临床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