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证与脊柱相关疾病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气滞血瘀,中医病证名。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和急躁。胸胁闷胀,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肝气郁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
脊柱相关疾病的气滞症多表现为肢体麻木,串痛、痛无定处,为疾病的早期。血瘀证,多表现为局部酸胀刺痛,痛有定处,指下按之常有痛性结节和条索状物,为脊柱相关疾病中的中晚期。气滞血瘀在临床常常相兼出现,界限不清。
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即为瘀血。瘀血本身是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脊柱,引起各种疾病,故亦是致病因素之一。瘀血多因外伤出血,气虚,气滞、或血寒血热以及七情抑郁,起居饮食失常,导致气机不畅,气不行血所致。《灵枢·贼风》就有记载:跌扑损伤引起血久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恶血在内而不去,遇到外邪侵犯则“血气凝结”。《诸病源候论》指出,“若因坠落损伤,则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停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结成瘀血”。
瘀血所致的脊柱相关病主要是阻滞经脉,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而失养。引起经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病变,瘀积日久可出现寒瘀壅滞结,肿不散,故作痈疽,疼痛至甚。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筋肉坏烂,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可见瘀血阻滞经脉气机,气血不得运行,导致局部肿痛或发痿痹等。气运于血,血以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与血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也......息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此壅而凝集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安凝矣。气凝何处,则血亦凝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血出”。明确的指出了气滞血瘀的关系。“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中间求之,而为之行气,为气行血”。
中医十分重视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认为气停滞不行则为气滞,津液不行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则为血瘀,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莫不如实。如果说风寒湿痹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外因病机,气滞血瘀就是他的内因病机。在生理方面,气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病理方面,气血相互影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气伤痛,形伤肿”。认为人体创伤后出现肿痛症状是气血受伤的病理变化。当人体受到创伤打击后经络血脉戳伤,气机运行不畅,经络筋脉阻滞,而人体的感觉是靠经络传输的。经、筋、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所以张子和由“诸痛皆生于气”的主张。人体受伤,尤其是血脉受伤,则引起络破血溢,渗入肌肉腠理之间形成淤血而致局部肿胀。
近年来,对于瘀血证的研究尤为深入,血瘀症也称为瘀血症。一般认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因果关系在实际上很难分得十分清楚。临床所说的血瘀症,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火热等原因导致血瘀而血行不畅,和外伤及各类急慢性疾病导致出血未能及时消散而引起者。由于瘀血阻遏的部位不同。血瘀证又有阻于经脉、肢体、脏腑、表皮等不同部位和病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