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冠状动脉综合症 > 疾病并发症

学术荟萃丨鹿庆华体外反搏概述

  体外反搏是通过在心脏的舒张期对患者下肢和臀部包裹的分段式气囊序贯充气,使下肢动脉血回流至主动脉并流向各级动脉,提高舒张压,使心脏灌注增加20-40%;在心脏进入收缩期时,气囊同时快速放气,使主动脉内血液流向下肢,减轻心脏后负荷。文献报道,体外反搏机制主要有:(1)体外反搏能够改善血液切应力,使血液中白介素、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进而抑制ET-1和AngⅡ的产生,增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保证重要脏器供血;(3)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吻合支开放,全面改善心、脑、肾脏供血,改善微循环;

??体外反搏最早就是为了冠心病患者而制造的,不论是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2-3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可从体外反搏中获益。因为冠状动脉的灌注主要是在心室舒张期,而体外反搏就是增加舒张期内的脏器灌注,所以不论患者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治疗前后均可应用体外反搏增加疗效。此外,由于体外反搏特殊的肌肉挤压及增加血流切应力的作用类似于运动,但又无需患者主动用力因此被称为一种特殊的“运动”。如冠心病患者具有心血管康复运动指征,但因为存在运动不便情况,如合并严重的关节病变、肢体活动障碍如偏瘫、显著疲劳、运动耐量极低不能耐受轻微运动、有运动诱发的胸痛、气促、心悸等不适,经过调整运动方案仍不能缓解,以及患者对运动训练存在顾虑和主动运动意愿不强者,均可首先选择体外反搏治疗,待症状改善再开始康复运动或两者交替进行治疗。

??对具有运动的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选择体外反搏来代替运动治疗。见于以下情况: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直立性低血压;水电解质和代谢异常如急性甲状腺炎、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低血容量等以及其他可因为运动加重的非心源性情况。当心血管康复的患者具有以上运动禁忌证时,可在积极临床处理原发疾病的同时,选用体外反搏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

??经过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经验总结,涉及除冠心病以外的多学科的多种疾病,具体包括:

??(1)脑血管病和脑外伤: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慢性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脑外伤恢复期等,体外反搏增加了脑部血流,可以缓解患者的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症状,改善肢体瘫痪、麻木、失语、大小便障碍、痴呆和帕金森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体外反搏治疗脑血管疾病不仅仅与增加侧枝循环改善脑血流有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一氧化氮、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的表达,诱导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发生作用,改善神经损伤后的突触传递和神经出芽,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2)糖尿病:体外反搏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也可以缓解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和眼部及肾脏并发症。这种疗效可能与体外反搏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3)缺血性眼病: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因为体外反搏增加了颈动脉的灌注,而眼动脉是从颈动脉发出,眼动脉血流可以随着颈动脉血流增加而增加,从而改善缺血性眼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4)突发性耳聋: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是因为内听动脉急性闭塞所致,体外反搏可以增加内听动脉的血流灌注而改善症状,尤其是对于低频听力损害患者疗效较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程超过2月后的疗效欠佳。

??(5)缺血性肾脏疾病:体外反搏可以增加肾脏血流灌注,改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

??(6)男性缺血性勃起功能障碍:体外反搏可以增加阴茎微循环,增加一氧化氮活性,改善缺血原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对于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疗效不明确。

??(7)改善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工业化过程中,很多人出现长期的慢性疲劳状态,表现为疲劳、失眠、头晕、头痛、颈肩部酸痛不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焦虑、易怒、消化不良、血压高、血糖高等,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体外反搏可以挤压双下肢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起到类似于体育锻炼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症状,对亚健康人群起到保健作用。

??(8)合并肢体活动障碍如偏瘫,严重的骨关节疾病等情况;

??体外反搏的禁忌症:(1)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主动脉夹层或夹层动脉瘤;(3)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mmHg);(4)下肢感染、活动性静脉炎、静脉血栓;(5)血压超过/mmHg或者心率超过次/分,包括频发过早搏动;(6)未控制的频发早搏;(7)严重的心衰;(8)妊娠;(9)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者,可以酌情使用;(10)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或用抗凝剂,INR3.0;(11)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体外反搏安全有效,无创伤,易于操作,受益群体大,而且可以长期反复应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需要更多学科的研究加以推广。

专家简介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科主任;山东省医学会心脏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mericansocietyofEchocardiography,ASE)委员,中华医学会版权科杂志编委,《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及《JournalofCardiovascularDisease》等多家国内外杂志审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评审专家。

  作为学科带头人,专长于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CTO病变、分叉病变、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同时在各种心律失常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ICD植入术,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左室再同步化治疗(CRT/D)等方面也卓有建树。

  近年来先后指导博士生、硕士生近30名。作为课题负责人,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可支配经费80余万元,先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4部,参编2部。多次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发言及会议主持。

本月重点推荐

心血管学术会议年历一览

血管病学术会议年历一览

会员活动:免费领取新年大礼包

盘点与展望——年度学术荟萃今日上线

往期回顾

★学术荟萃丨杨杰孚:中国心衰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学术荟萃丨刘斌:ECMO在CHIP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学术荟萃丨张志仁:肿瘤心脏病学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霍勇: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学术荟萃丨李为民:对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历史进程的思考

★学术荟萃丨徐亚伟:人工智能与心脏康复

★韩雅玲:ACS抗血小板“降阶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丨傅向华:早期规范使用肝素,提高STEMI救治效果

★学术荟萃丨曾定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与最新进展

推荐阅读

年第一期|(2-4月)重点会议抢先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msm.com/jbbfz/11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