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植入患者的福音氯吡格雷基因检测的
基因诊断中心针对支架介入患者开展氯吡格雷基因型检测,并根据基因型的不同结果,为患者提供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供临床医生参考。其中有3例患者经临床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建议立即行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常规一般需服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3例患者检测氯吡格雷基因型分别为慢代谢性,野生型和中间代谢型。临床药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不同的用药意见。医生综合患者基因型和临床症状,最后对这三名患者分别制定了口服替格瑞洛90mg/Bid联合阿司匹林mg/Qd,口服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mg/Qd,口服氯吡格雷剂量增加到mg/Qd等3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
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栓的基础药物。主要依赖于CYP2C19代谢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疗效。CYP2C19突变可以使氯吡格雷代谢活性降低。对于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有效性的降低会导致血栓的再形成以及再入院的可能。但是临床研究及循证医学均表明,大约有30%患者无法将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代谢为活性成分。此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医生经验性用药,患者术后用药方案一般相同,并没有考虑到基因型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如果术后常规应用氯吡格雷的话,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血栓或者出血。
由此可见,即使同为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由于氯吡格雷基因型不同,那么用药也应不同。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使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指导,规避了用药不足或过量导致的血栓或出血的发生。
附:氯吡格雷用药指导基因检测——CYP2C19氯吡格雷(波立维)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适用于中风、心肌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该药是转运体P-糖蛋白的底物,本身无治疗效应;需经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C19(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产物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其吸收受多药耐药基因ABCB1(MDR1)控制。两个基因的突变导致患者体内对氯吡格雷代谢的差异,从而疗效不同。
什么是CYP2C19基因?
CYP2C19是细胞色素P(CytochromeP,CYP)酶系的重要一员。P同功酶也称药物代谢酶,是由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相关的酶组成的超家族,是体内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P酶系组成复杂,由基因多样性控制,称为P基因超家族。目前已知至少有12个亚族。许多P具有遗传多态性,使得相应的酶活性表现出差异,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不同。根据对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将人群分为:超快代谢(UM)、快代谢(EM)、中等代谢(IM)、慢代谢(PM)等四种类型。
服用氯吡格雷前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存在个体化差异。通过CYP2C19代谢的药物(如氯吡咯雷、质子泵抑制剂,抗惊厥药等)随患者基因型不同,其疗效和副作用也有明显不同;
43%的中国PCI患者,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更有15%没有效果甚至死亡。在中国人中,CYP2C19等位基因主要是*1,*2,*3型,*2、*3等位基因编码的酶无活性,由此导致的慢代谢在中国人中的发生率约为35%。
CYP2C19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弱代谢个体,其栓塞重新形成的风险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病死率升高。对于CYP2C19基因突变的个体,需要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负荷剂量为mg或mg),以达到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因此进行CYP2C19基因的突变检测对于实现氯吡格雷的个性化用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携带一个或两个CYP2C19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其心血管死亡、心梗、脑卒中或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均显著增加。服药前做基因检测能够确定自己是否适用氯吡格雷,并合理调整用量,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基因型代谢速率中国人频率氯吡格雷药效*1/*1(GG,GG)
快代谢42.4%野生型对氯吡格雷药效无影响,常规剂量即可。
*1/*2(GG,GA)
中等代谢43.4%杂合突变型,高血栓风险病人可增加剂量。
*1/*3(GA,GG)
*2/*2(GG,AA)
慢代谢14.2%双突变型无效风险增加,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考虑换药。
*3/*3(AA,GG)
*2/*3(GA,GA)
年,美国FDA要求对氯吡格雷说明书加注“黑框警告”,警示患者:服用前做基因检测,确定是否适用。若适用,需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整剂量。
适用人群:
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
拟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
多血管病变的PCI;
已有支架内血栓史者;
临床高风险因素者,如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肾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