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中医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经验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急性胸痛疾病,以其急、危、重的特点,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医院根据自身交通优势和地处空港经济核心区,承担着机场周边应急救援任务和肩负周边地区约30万人口的健康服务的特点,年9月,在省、市、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胸痛中心广州区域认证办公室,广东省胸痛协会以及人和镇政府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市启动并积极推进基层胸痛中心创建工作,并于年7月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成为全市首批中国基层胸痛中心,也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由非PCI医院建成的基层胸痛中心,为急性胸痛患者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
“曾经,遇到急性胸痛疾病的病人,传医院挂号、候诊、缴费、检查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才会获得进一步的治疗,因此,患者往往会因转运延误、治疗延误而留下遗憾;自从胸痛中心建成之后,再遇到类似胸痛病人,我们心里更有底气了,我们能在规定的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并作出诊断,30分钟内实现将病人转出,并绕行上级PCI医院急诊科,直接到达导管室,这一突破性的转变,医院胸痛中心真正成为了基层胸痛病人的福祉。”医院分管院领导梁振华副院长在胸痛中心建成之后颇有感触地说到。
胸痛中心的建设,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完善了急性胸痛患者院前急救系统—院内绿色系统—PCI医院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配置远程急救与监护系统,实现急性心梗病人快速溶栓治疗或转运PCI,达到减少有效缩短心脏总缺血时间,大大地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为实现这一目的,医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证了胸痛中心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完善组织架构。医院制定及下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由主要领导任委员会主任,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在全院各科室全面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工作。
二、推进胸痛救治网络建设。积极与广州市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医院、广医院等三家PCI医院;与辖区内人和镇卫生院、太和镇卫生院、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嘉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六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区域协同救治协议,推进胸痛救治网络建设。
三、参观交流学习。安排胸痛中心总监积极参加认证标准培训并组织医务科、急诊科、心内科等核心科室人员赴广东省第一家通过基层胸痛中心医院参观交流,认真深入学习其胸痛中心创建及认证经验。
四、加大设备投入。参照认证标准,医院为胸痛中心更新及配置了远程心电传输系统、POCT(床旁快速检测设备)、时钟统一系统、心电图机、除颤器博监护仪等设备,总价58万余元,不计入科室成本。
五、规范制度流程,落实全员培训及质量持续改进。医院领导、职能科、业务科室、网络单位及社区、中小学校等开展培训近30场,开展模拟演练50多场。
六、取得初步成效。通过9个月的努力,我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初见成效:
(一)在过去9个月内月平均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10min)及对于STEMI患者心电图确诊时间呈明显缩短趋势(5min);
(二)从抽血到获取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逐渐缩短;(20min,平均18min)
(三)STEMI患医院到转出时间在缩短(30min)
(四)急性胸痛患者月平均入门-出门(door-inanddoor-out)的时间明显的缩短(平均42.93min,最短18min);
(五)全部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10-至今,ACS患者73例,心衰2例)
(六)全部ACS患者院内死亡率在降低(.10-至今,ACS患者73例,死亡0例)。
七、典型病例个案。患者陆某某,男性,38岁,年7月21日16时41分因“胸痛1小时”就诊于我科,首次医疗接触后5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并确诊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分钟内给予双抗治疗,行溶栓评估后在29分钟内完成溶栓治疗,患者胸痛在90分钟内明显缓解,并在首次医疗接触2小时内转诊至医院行溶栓后PCI治疗,后期回访患者恢复良好。
通过国家基层胸痛中心评审认证只是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我院胸痛中心建设另一个起点。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把胸痛中心建设好,希望通过我们的辛勤付出能为基层胸痛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欢
迎
关
注